【青年筆陣】疍家人的起源—走向江海(上)


疍家人的起源—走向江海(上)


文/Domo

 

家人,又稱「遊艇子」、「白水郎」等,為百越族,是嶺南文化分支裡重要的一員。他們靠水而居。本來只是一群為了生存紮堆在一起,尋找舒適港灣的人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慢慢的融合,經過北人的南遷,他們越來越集中,逐漸演變成了廣東特色的族群。那些遷徙而來的人,因為種種原因,與廣東疍家人一起生活,到最後留了下來,成為疍家人的一員,不斷延續著家的繁衍生長。

 

由於不同風俗文化的進入,「水上人家」疍家人很快就被文化程度高的中原文化邊緣化,並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起源版本,均以中原文化為主。但隨著地域文化的興起,廣東獨特的自然環境受到關注,許多發掘出來的遺址表明,廣東本就是孕育水上人家的土壤。而那些南下的人,應該是不斷聚集下的發展壯大再融合的狀態。本文希望能梳理疍家的成長線,更加客觀地看待曾經居住在這裡,用生命與自然鬥爭的「當地人」。

 

梅關古道,又稱「梅嶺古道」。位於大庾嶺山脈,廣東南雄市珠璣古巷,有記載稱是中原漢人入嶺南的第一個落腳點,這裡也是中原人南遷避亂的生命通道,是華夏文明開始拓展南邊的中轉站,開始影響嶺南,也影響了疍家人的生活。嶺南文化「親水」,這裡遠離中原,被都龐嶺、騎田嶺、大庾嶺等群山圍住湖南、江西交界,這些山嶺是嶺南河流的發源地。這些山地阻隔了交通,也就阻礙了與中原文化的交流。

 

在梅關古道沒開啟之前,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,嶺南地區就已經有人類的活動痕跡。尤其環珠江口地區江河密佈,形成了一條孕育生命的網。東到香港、深圳,北到番禺,西到珠海、澳門。單是珠海地區,就有79個人類活動遺址。

 

嶺南少農耕,大部分是採集和捕撈。新石器時代,先民為了取得不同的食物,就選擇用不同的工具來加工食物。比如海邊的生蠔,橫琴蠔是非常出名的,但生蠔具有堅硬的外殼,從遺址出土的工具來看,當時先民已經能用石頭製造一種尖制的「尖狀器」撬開蠔殼,這些工具以及大量的捕魚工具均在珠江口大量被發現。

 

先民們依水而居,但並不住在水上,他們是住在近水的干欄式建築上。以木柱和竹竿為底架支撐,屋舍高於地面的建築形態。這種建築,防潮防濕防蟲,還能豢養牲畜,堆放雜物,就可以避免岩石和不利地形。加上港灣避雨避風的有利地勢,可以說,當時的先民已經可以紮根和繁衍生息。

 

有如此獨特的自然條件,先民自然會選擇在適合的環境生存、繁衍和發展。大灣區等環珠江口地區,都被稱為沙丘遺址,它們分佈在海灣河流處。相比於森林,這裡能取到鹹淡水,有豐富的魚貝資源,寬闊的空間,有山體能避風、雷等極端天氣。最早有人類活動的遺址有香的東灣仔北遺址、大灣遺址、深圳鹹頭嶺遺址,還有澳門的黑沙遺址。

 

而澳門的黑沙遺址在路環島黑沙灣處,遺址靠海,距今已有6,000年至4,000年的歷史,在新石器時期,就發現有人來居住的痕跡,比有記載的商周時期,還要早2,000年,說明這裡的環境適宜生存。而在遺址發現了許多的生活用具、捕魚工具,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學會製作工具出海捕魚,也讓他們掌握了許多與水共生的方式和方法。出土的物件裡,還發現了彩陶圈足盆,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彩陶文化,彩陶文化也普遍在珠三角等海灣邊發現。說明當時的先民已經有了自己的技藝。在遺址內還發現距今4,000年前的玉石作坊。他們是後期疍家族群的雛形。(待續)

 

作者簡介:一個喜歡文字的上班族,希望文字能夠端詳生命的紋理,感於哀樂,緣事而發。








回最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