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年筆陣】從夜經濟、酒文化到「一基地」


從夜經濟、酒文化到「一基地」


文/白慶之

 

早前,本澳官商攜手在七個舊區開展「2023幻彩耀濠江」,旨在豐富夜間休閒娛樂、促進夜經濟,有學者認為,旅客透過打卡「幻彩耀濠江」方式宣傳澳門,然而如何利用活動創造更大經濟效益達至丁財兩旺,仍需要深思。

 

據內地傳媒分析,我國夜經濟涵蓋地標建築、美食、購物、酒吧等,而隨著90後、0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,瞄準「以酒會友」打造夜間社交場景,充分發揮酒文化複購率和黏性強的特性,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需要強調的是,燈紅酒綠並非一味與糜爛奢侈、紙醉金迷負面形象挂鈎,依托特色酒文化,反而是凸顯城市個性化的重要載體,諸如四川有酒吧以麻將、川劇老生旦末丑特點制定菜單,並結合川劇演出,吸引不少人一邊品嘗杯中物,一邊感受城市文化底蘊,北京三里屯酒吧街、什刹海酒吧街等也是吸引旅客慕名而去的最佳例子;

 

早陣子,深圳亦推出「飲酒地圖」,讓旅客和居民順著地圖尋找自己熱愛的酒吧,從而深入走進社區,感受城市的另一風貌。對此,本澳一向不缺夜經濟元素,特別是24小時營運的賭場,為本澳打造不夜城創設條件,而臨近賭場的皇朝區,是本澳酒吧聚集的區域之一,為市民旅客夜遊模式提供場地,遺憾的是,該區酒文化多年來依然欠缺特色,也未有與澳門在地文化深度融合。

 

另一方面,「中西文化交融」是本澳核心的城市形象,也是「一基地」的內涵,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,本澳確實不乏頗趣味的歷史故事或奇人軼事,例如官方網站「澳門記憶」收錄的、以及本地學者著力發掘的,都值得深究和宣傳。然而,由於「歷史」本身的刻板印象,以及本澳歷史文化一直在包裝上欠缺創新思維,導致其在深化、宣傳的過程中,時常容易淪為陳腔濫調、空洞乏味的尷尬局面,造成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脫軌的問題。這方面,雖然近年當局推出互動式劇場,例如圍繞鄭觀應推出《鄭觀應和你有個約會》、《夜.觀應》,又有博企以「文化+科技」引入展演項目,不得不說是嶄新且成功的突破,惟這些多以項目形式落地,具有一定的上演時間限制,也難有長時間的延續性。

 

正如本文開首所指,目前本澳夜經濟以「幻彩耀濠江」為載體,其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建築、文化,筆者有感,若要推使旅客從打卡到消費,都應要從內到外做好包裝,與酒吧、美食相互串聯延伸,故此,建議當局可考慮充分發揮皇朝區有著毗鄰賭場的優勢,與本澳文化歷史底蘊結合,打造成澳門夜生活的地標,例如本澳曾經有餐廳以澳門歷史事件作主軸,貫穿整個歷史時間節點推出系列酒菜單,調酒基底、口味也隨事件起伏而改變,不但大大加深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識,又突破以往單一輸出歷史故事的沉悶風格。

 

在此基礎上,可進一步參考深圳推出的「飲酒」地圖,由政府牽頭聯動酒吧、餐廳、文旅休閒等夜間消費場所,每個季度以「一基地」特色為載體打造系列主題制定美食酒吧地圖,每個餐單背後配以本澳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奇聞,推出精品夜間旅遊路線,充分透過本澳特色文化與青年愛好結合,聯合本澳中小企力量豐富夜經濟元素。此外,以「演藝集群+美食娛樂+酒店集群」推出系列套票,在當局官網設置夜經濟專屬網站,讓旅客更清晰澳門夜間娛樂項目,打造「一基地」與夜經濟融合的新業態。

 

作者簡介:畢業於中文系,為雜誌專欄作家和記者,熱愛用文字作利器,刺穿世間的虛偽和蒼白。



回最頂